调查和反思基本人权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感兴趣并致力于此,这是EJIL身份的本体论方面。鉴于其创始编辑以及我长期担任主编的前任 Philip Alston 的传记和/或书目,这并不奇怪。因此,几乎每年我们的版面上都会出现至少一两篇关于人权的文章,这同样不足为奇。我们的编辑委员会和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新成员继续履行这一承诺。
《世界人权宣言》的周年:不是通过庆祝《世界人权宣言》本身的文章,而是通过今年比往常更多的人权学术研究。今年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篇研讨会论文,其中大部分都是EJIL主动提交的文章。
在这一期中,我们有点武断地决定将其命名为《宣言》周年纪念刊,我们编辑 保加利亚 WhatsApp 号码数据库 们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我们有意识地试图展示人权学术研究,不仅要展示其最好的一面,还要展示其从学科角度来看最多样化的一面——学说、理论、社会科学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推动了研究的物质前沿。
克里斯托弗·麦克鲁登的首篇文章关注的是《世界人权宣言》助力确立为人权法律话语核心的关键术语——尊严。鉴于该主题的重要性、探究的广度、文章的抱负以及特殊的场合,我们允许本文篇幅比平时长得多。我相信,一旦读者读完这篇力作,他们会同意编辑的这一决定。直观地理解,“尊严”是一个定义不够明确的术语,自然也一直是法律和政治理论家们争论的话题,而且往往争论非常激烈。但这篇文章的巨大兴趣和价值在于发现它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不同背景和不同论坛中的无数用法,并基于如此仔细的研究进行概念讨论(人们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篇文章有相当多的颠覆性元素:毕竟,鉴于人权和人类尊严的宪法重要性(这是欧洲方法的基本特征,有时与美国方法形成对比)以及常常作为赋予司法权力的工具,如此仔细的比较分析的经验结果表明该术语的高度不确定性可能令人不安,甚至在规范上令人担忧,这使得考虑麦克鲁登提出的结论变得更加有趣。
当欧洲“宪法”失败时(这个命运现在威胁到其可耻的继承者,即所谓的《里斯本改革条约》,见下文),最尖锐的悲叹声中包括对《宪章》随之而来的命运的哀叹——《宪章》在前者中占据重要地位,却被偷偷带入后者。就我而言,我还没有读过一篇文章有说服力地论证《宪章》的通过与否将对欧洲法律领域侵犯人权和保护的现实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悲叹声象征着这样一种做法,要么关心声望和面子(许多布鲁塞尔官僚的典型做法),要么虽然对实质性保护感兴趣,但过于关注正式的法律机构,甚至很少关注诸如获得司法公正和法律维护权利的现实等老生常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