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署类似的职能,并与美国环保署合作了三十多年,许多其他政府的环境机构也是如此。自 1974 年以来,德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一直是德国的主要环境保护机构。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是俄罗斯的环保署。虽然许多国家都有高级政府机构,其使命广泛涉及环境保护,但它们的重点、结构和效力各不相同。
自然-1813903_1920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摄影:faaike。通过Pixabay属于 CC0 公共领域。
什么价值观推动环境政策?
至少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环境保护就已成为一种价值观融入全球社会结构中。那么问题来了,在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时,应该运用什么价值观呢?考虑一下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场景:一条拟建的铁路线在从一个大城市到另一个大城市的途中会穿过一片湿地,从而减少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和污染,并让乘客更快地往返于城市之间。这条铁路线应该被批准吗?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人重视铁路线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会说可以。而那些重视湿地的非人类益处(如野生动物栖息地)并希望保护湿地的人会说不(除非保护湿地也能帮助人 华人海外数据 类,也可能如此)。这是环境政策制定中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分歧:人类利益与更广泛的生态利益。这引出了一个道德问题:人类是否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环境为所欲为?或者,人类只是众多生物之一,无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破坏地球的部分地区并耗尽其资源?事实上,人类是否有义务保护这些其他生物?
至少在西方道德哲学中,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往往占上风:亚里士多德本人曾说过,“大自然造万物……都是为了人类”。《圣经》中,上帝对第一批人类的命令是“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 1:28)。此外,经济视角在决定环境问题时占主导地位,往往会促进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价值观。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反作用。例如,一些圣经学者指出了《圣经》中的管家职责概念。许多土著民族,如美洲印第安部落,表现出对自然强烈而持久的精神依恋和尊重。19 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和梭罗的生态价值观将自然与神性直接联系起来,至今仍具有影响力,卡森和以土地伦理闻名的奥尔多·利奥波德等思想家的环境伦理也同样具有影响力。 2015年,教皇方济各在其通谕《愿祢受赞颂》中重申了他的前任和其他基督教领袖的言论,即环境恶化是一种罪恶。以人为本的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法理学中得到了体现。1969年,矿王谷是内华达山脉一个美丽的地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当时迪士尼公司提议在那里建造一个度假村。环保组织试图用一个现在著名的法律论点来阻止它:受到伤害威胁的树木和其他生物应该有权在法庭上起诉,就像一个孤儿一样,有律师代表他们的利益。这一法律理论没有赢得胜利,但它在案件最终审理地美国最高法院引起了广泛关注。 “树木有地位”这一观点出现在由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撰写、布伦南大法官和布莱克门大法官赞同的异议意见中,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没有发言权的自然环境是多么脆弱,以及经济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之间的鲜明冲突。
特色图片来源:“地球,球体,诞生”作者:geralt。CC0 Public Domain via Pixabay。